-
“营口坠龙”和“松花江坠龙”是近代中国最著名、证据相对较多的“坠龙”事件,但它们并非孤例。历史上确实记载了不少类似的事件,甚至有专门的《坠龙录》记录这些奇闻。这背后有多重原因,并非现代科学所解释的“史前巨兽”或“不明飞行物”,而是古代社会文化、认知水平和信息传播共同作用的结果:
1. "古代认知水平的局限与恐惧心理:" "对未知生物的恐惧:" 古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有限,对于从未见过的大型、神秘的动物,很容易将其归咎于神灵或超自然现象。当发现疑似“龙”的巨大遗骸时,结合龙在中国文化中至高无上的地位(祥瑞、权威象征),将之视为“龙”并加以传播,成为一种符合心理预期和恐惧本能的解释。 "缺乏科学分类知识:" 没有现代生物学和古生物学知识,无法对大型动物遗骸进行科学的识别和分类。鳄鱼、巨型鱼类、甚至可能是已灭绝或罕见的物种遗骸,都可能被误认为是传说中的龙。
2. "“龙”的文化象征意义:" "政治与权威的象征:" 龙是皇帝的象征,是祥瑞的象征。民间传说中,龙出现往往伴随着吉兆或圣君。举报 -
关于世界上有没有龙这事,现代人争论非常剧烈。营口坠龙、松花江坠龙事件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,很多人找出当时的报纸,还有一些目睹了整个事件的老人的口述,似乎煞有介事。
1934年,辽宁营口坠龙事件。
1934年7月,在辽宁营口的田庄台上游,人们第一次发现这条龙,它的特征基本与传统龙的描绘相似,有两只角,牛鼻子,四只爪,有龙须。这条龙不知道为什么,有气无力在岸边,飞不起来,于是人们赶紧搭棚给它遮阴,给它泼水降温,还请来僧人给它做法事。
不久后,一场暴雨来临,龙飞走了。
8月初,人们第二次发现这条龙,是在辽河的入海囗的芦苇处。当时的《盛京时报》报道这条龙弄翻了三条渔船,损坏了工厂的厂房,把车站的火车掀翻造成九人死亡(看来这条龙不懂知恩图报啊)。
人们第三次见到这条龙时,它死在芦苇中,并且因为天气炎热,龙肉腐烂,只余下龙骨,当时《盛京日报》地这样写的:
该龙体气参天,头部左右各生三只甲,脊骨宽三寸余,附于脊骨两侧为肋骨,每根约五六寸长,尾部为立板形白骨尾,全体共二十八段,每段约尺余,全体共三丈余,原龙处,有被爪挖之宽二丈长五丈之土坑一,坑沿爪印清晰存在,至该龙骨尚存有筋条,至皮肉已不可见矣。
因为当时辽宁属于日伪统治,这事被日本人知道后,听说这龙骨被日本人偷运回国内。
1944年,松花江坠龙事件。
这个坠龙事件主要是目击者的口述,口述者说在江边发现一条黑龙,它如营口坠龙事件一样,这龙有气无力地趴在江边。
这龙的形状与上面的描述相同,人们同样给它搭棚遮阴,泼水。据说,当时围观的人达三百多人,大家极力给这条龙泼水,最终没有救活它,它死了。
而至于龙骨,也是被日本人偷走。这个坠龙事件,听说被刊登在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,具体是在1989年12月《中外书摘》第3卷第4期的《人间奇事》专栏里,它的题目为《我所看到的黑龙》。
据说,世界上唯一的“龙的尸体”在日本的瑞龙寺。
在日本的瑞龙寺,有个“龙的标本”,他们声称这才是真正的“龙”,而且有三百七十多年历史。但是这条“龙”非常小,长约一公尺左右(难道只是刚出生的龙?),它全身做了防腐处理,刷了很多金漆,看不出原来的肤色。
而这条龙,又是日本人从中国偷运过去的。相传在清朝光绪年间,福建省沿海一带的渔民出海捕鱼,在收网的时候,惊喜地捕获了这条小龙。可这条小龙离开了水,不久后,死了。
船主将这条小龙作了防腐处理,一个日本商人听说这件事,高价买了它。当时清朝官员得知此事,极力追捕这名日本商人,但他已经偷偷运回了日本国内,并且送给瑞龙寺。
一种超级与龙相似的生物。
在阿尔卑斯山脉附近,人们发现一种叫做洞螈的生物,它身长不到30厘米,肤色基本是呈白色,而且四肢非常细小,头部长有发达的外鳃和鳃孔,羽状鳃为红色,头狭小,头骨多软骨质。
洞螈这种生物的体型与龙非常像,据研究,它寿命可达一百多年,因为它只需极少的氧气就能生存,而且可以长达一两年不进食。世界之大,真是无奇不有啊。
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龙?
有人说,龙肯定存在,因为十二生肖之中,十一种都是真实存在的动物,所以龙也肯定不是虚构的动物,也真实存在。
有人说,我们现在没有能看见,不代表它不存在,就像五百年后,人们不相信这个世界有老虎的存在。
有人说,我们世界之大,无奇不有,我们眼睛看不到而已,可能龙是以另一种生命状态存在于这个世界上。
总而言之,我们作为龙的传人,所秉承的是龙腾虎跃的生机勃勃,所希望的是人人都能鱼跃龙门的奋发精神。
举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