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“家门前的350公里高铁,为何让营口人打车去40公里外坐?”盘营铁路把省际枢纽焊死,却把市区乘客挡在门外。
故事很简单:一条2013年通车的89公里线路,绕开沈阳串起京哈与哈大,却把营口市区甩给海城西。
设计者眼里,这是东北1.5小时提速神器;居民眼里,是“路过不进门”的尴尬。
原因摊开,一目了然:线路要护湿地、避城区、保速度,成本账压倒便民账。
区域经济学算大账:长春—大连直达客流每年增长12%,港口集装箱通过盘营通道北上南下,省下绕行沈阳的油钱和时间,数字漂亮。
可微观层面,营口60万城区人口每天多掏40元打车费,通勤成本翻倍,“家门口的高铁”成了讽刺。
基础设施从来有两副面孔:战略脊梁与毛细血管。
前者谈国运,后者过日子。
盘营的冲突不是错配,而是提醒——任何一张宏伟蓝图,若留不下接驳公交、市域铁路、快慢混跑的细节,都会被生活反噬。
下一次规划,把“快”留给干线,把“慢”还给市民,是不是更体面?举报
